蟻族的奮鬥:遠離機器, 走入人群

社會人脈, 絕不是因家財萬貫, 也不是因名校學歷.     它, 必是因您走入人群而生.

2011 年, 中國ㄧ齣受歡迎的電視劇 "蟻族的奮鬥”, 描述一群 1980 年代後出生的年輕人, 大學畢業後,  因無法找到高收入工作, 而聚集在城鄉交接地, 經歷艱辛奮鬥的洗練, 奢求能有車有房的美麗人生.  

蟻族現象不是僅存在於中國台灣美國而已, 可能世界各地皆然.     在鋪天蓋地的2008年金融海嘯後, 原本金銀遍地的肥沃土壤, 只剩滿目瘡痍的爛坑洞, 而它乾涸後應運而生的是各種 ”蟻族“ 聚落林立.     這群新 “蟻族”, 也正巧是在高科技商品如 ipad, iphone下, 成長的第一代. 

美國最近幾年畢業的大學 “蟻族”, 接受媒體訪問時回答, 總會感慨 “出了社會, 要建立自己的人脈, 實在難極了!"   我們不禁要問, ”為何難極了?"     

建立人脈, 需要社交手腕, 營造人際關係, 作為事業版圖的腹地.    但是, 高科技商品伴隨成長的一代, 他們缺乏了什麼人際關係的營造材料?    

美國 "Playborhood"  (遊樂鄰居) 的作者 Mike Lanza指出, 當今小孩與年輕人的 have fun 娛樂方式, 毫無創意可言.        他們呆守家中就有無遠弗屆的網絡, 類似真人實景的動畫遊戲, 與上百個電視頻道可選擇;  出外則是到離家最近的 Mall 或者 shopping center 購物.

Mike Lanza 說:媽媽如果禁止孩子玩線上遊戲或看電視, 叫他們出去找鄰居到外面玩, 孩子反而不知道該如何做?   要玩什麼?      因為經常與電視, 電腦, 智慧型手機, ipad 這些機器打交道,   孩子們已經漸漸失去了與人互動的本能.   

在台灣, 我親眼目睹, 共處一辦公室, 二十初頭兩位年輕女性工作夥伴, 彼此距離不到 2 公尺, 竟然用 Skype 對話, 而不 face to face  問 "午餐想吃什麼?  我去幫您買."  

肢體不常運動, 就容易僵化, 我們的思考模式, 亦如是.      社交行為如果都學機器模式,  久而久之, 我們也會跟機器一樣地思考.    那人生豈不 boring 至極?

根據美國教育學者  Julia Steiny 的部落格, 美國有些小孩, 於 6 歲左右就開始有焦慮症狀, 大約於 11 歲開始行為失調問題.    情緒失調則大約 13 歲始發, 而且大多数為 憂鬱症.    最令人驚訝的是, 22.2% 的 13-18 歲, 所謂的美國 teenagers, 有精神失調問題 (包括 焦慮症, 行為失調, 與情緒失調.)   而許多的教育學者認為, 孩童的精神失調, 可以用娛樂玩耍矯正. 

“找回街頭的童趣" 就是 Julia Steiny 與 Mile Lanza 共同的心聲.     讓孩子有正常人的思考運作, 有適當的人群互動, 如此, 人際關係與社交技巧的學習, 自然毫不費力.  

有了 social skills 的蟻族, 食物會準備得比別人更快更多.    如此, 就可早點過冬去囉!

(Author: Tanya Gray, Co-founder of Access Education, LLC)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