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哈佛更難進的大學:Minerva University 四年讓您於七個國家闖蕩




台灣天下雜誌,於今年九月十日的大作,探討了所新生接受率僅有 1.94%的 Minerva University。它比哈佛大學更難進,到底這所學校有何特殊之處,讓世界各地菁英,爭相申請呢?

以下是天下雜誌的全文:

大一生就收到 Apple、Facebook實習邀請,
這所大學怎麼做的?




作者:程晏鈴  Web Only
一所新型態的大學,讓學生4年內到7個國家闖蕩,並和各城市不同的研究機構與大學實驗室合作,打破實體校園的限制。這所大學的學生來自世界各地,9成在大一的時候就收到來自Apple、Amazon、Uber、Facebook等公司的實習邀請,或完成和加州理工大學、史丹佛等學校實驗室合作的研究。2012年成立的Minerva University,不但結合線上與線下、傳統與科技,更是所跨國游牧型的大學。這不是未來,而是現在。
「是時候重新想像大學的樣貌了,我們需要更符合現代社會的大學體制,」距離大學開學只剩幾天,Minerva University亞洲區副總裁羅凱(Kenn Ross)來到台灣,談起高等教育的未來,他認為體制的改革應該更早發生,因為就連美國最好的大學也跟不上現實與產業的脈動,沒辦法教會學生實際能應用、可轉換的技能,更無法因應充滿變動的世界。
事實上,美國的高等教育體制已開始逐漸鬆動。號稱全美最強調創新與跨界的史丹佛大學,在2014年提出「史丹佛2025」計畫,想像2025年所需要的大學教育,據以創造出新的學習生態系統,包括開放迴圈大學(Open Loop University)、依個人節奏而定的教育(Paced Education)、翻轉軸心(Axis Flip)、目的學習(Purpose Learning)等等。同時有奇點(Singularity University)和崔普(Draper University)等大學主打創新創業,以符合時代需求。
但對羅凱來說,這些都不是系統性的變革,難以撼動僵化的高等教育體制。既然既存體制難以撼動,Minerva大學試圖重拾在體制內證實有效的教育元素與教學方法,結合資訊科技,重塑一個更有效率、更以學生為學習主體的高等教育系統。
「其實我們真的不新,真要講我們的創新在於Minerva是唯一一所把這些元素拼起來的新型學校,」羅凱不喜歡別人用「實驗」兩個字描述,因為這所學校從課程設計、師資培育、教學方法,甚至是就業支持的方式,都有科學數據支撐,藉以打造出符合未來人才需求的「最佳化模式」。
最受各界矚目的,大概是學生在大學4年間需在7個國家上課與生活的跨國學習體驗。學生進入Minerva大學後,第一年會在舊金山總部學習基礎核心課程,剩下的6個學期分別前往6個國家,包括英國倫敦、德國柏林、韓國首爾、印度邦加羅爾、阿根廷布宜利諾艾利斯上課,因為Minerva 大學和各國當地研究機構與大學實驗室合作,首創跨國念大學的作法,都是經過研究和數據分析而來,「很多企業老闆要找的都是具有國際經驗、能夠理解多元文化背景的人才,」羅凱說。

什麼樣的人才是未來需要的人才?

羅凱認為基本上需具備批判思考能力、問題解決能力、創意思考、有效溝通和他人互動等能力。「每一所大學都說自己有培養,但實際上只教課本內容,不知道怎麼做。」他扭動嘴唇做出了「Bull Shit」的嘴型。
Minerva將這些能力拆解為120種思維習慣和基礎概念(habits of mind and foundational concepts, HCS),建構出一個人如何看待這世界,學生透過4年所學習的跨學科內容,作為接觸這些概念的媒介,不斷重複練習,直到成為習慣。
羅凱舉例,次級反應(second order effects)的意思是針對一個複雜的系統引進外在因素,思考會產生什麼影響,如政府發布新的法律,學生必須學會一問再問,思考這項法律如何影響到整個系統,電腦科學或商業管理都會用到,「不管人工智慧或機器人時代何時到來,都不用怕,因為你可以自己去學習、適應。」
Minerva 大學的核心課程更打破傳統科系的認知。攤開Minerva所排出課表,很多科目看來似曾相識,卻又是全新的組合,以回應產業的需求。例如電腦科學教育結合AI人工智慧、人文藝術科系,於是產生「藝術與經貿」課程,讓藝術家知道如何和商業共存,「讓學生對未來更能做好準備,」羅凱說。
這所學校沒有校園、教室、實驗室,只有宿舍和教師辦公室,所有的課程都在學校建立的線上「主動學習平台(Active Learning Forum)」完成。Minerva有300個學生,40位授課教授,每堂課最多只有19個人,平均一堂課是14到18人,「因為教學方法證明,這種規模的班級,學生學習效果最好,」羅凱再次強調數據與科學根據。雖說是線上課程,卻和網路上隨手可得的知識資源,例如Moocs提供的課程與上課方式不盡相同,因為在Minerva的4年教育裏,沒有任何一堂課是傳統的單向授課,而是更強調互動。
在Minerva,來自世界各地的學生可以在自己的宿舍或咖啡廳裡上課,透過主動學習平台,學生隨機分成小組,針對專案或課程進行討論。課堂上大部分的時間,學生必須彼此互動,而教授透過線上傳輸,也可以看到每個人的發言和臉部表情,「你沒有辦法像在傳統大學上課時放空、因為一不注意就被老師問倒,」羅凱笑說。
雖然是線上教學,教授卻能夠運用各種教學工具,如即時投票系統或分組討論將學生拉回來。重點在即時的回饋系統完整記錄師生在課堂上的互動與表現,老師在課後可以針對個別學生給予意見,並成為Minerva評量學生的方式之一。雖然沒有考試,但四年下來,學生卻累積超過幾千次的評量,包括作業、專案和上課的表現。
對Minerva大學而言,既然未來人才要培養適應現實社會的技能,走到社區學習應用自是必然。
Minerva首屆學生,來自大陸的李一格曾對媒體表示, Minerva與舊金山的歌劇院合作,除每個月觀賞音樂會甚而演出,也要求學生自己設計一齣歌劇。除此外更設計出以城市為基準的學習活動(local based activity),要求學生以城市為主題做專案計劃,更進一步和非政府組織(NGO)合作,「這些活動讓學生可以去應用他們所學,也可以看其他人如何應用。這就是是經驗學習,」羅凱說。
當《天下》記者問到,這樣的模式期待可以培育出什麼樣的人才?
羅凱強調,這所大學希望培養的人才,是能在30年後成為重要機構的領袖,舉凡政府部門、藝術領域或是科學領域的領袖,「進來的學生已經夠聰明了,但我們要確保他們具備核心能力、國際經驗與社會實踐,讓他們學會做出更有智慧的決策。
★科技突飛猛進,專家預言,未來10年許多工作將被機器人和演算法取代。 五年後,你的工作還存在嗎?父母和教師,又如何帶領孩子面對未來數位世界 的劇烈競爭?請見天下雜誌《2016教育特刊》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