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碉堡 (The Bunker) |
Holocaust [ˋhɑlə͵kɔst] ,英語的發音恰似中文 [ 嚎、勒、拷、死、轍 ] 。記下這個歷史名詞的單字,太簡單了! 因為此字的每個英語發音,就是一群無辜人的死亡經歷 -- 哭嚎、被勒、被拷、被毒死、被 轍(車輪輾過痕跡)。
發生於 1933 年初 至 1945 年中,一段納粹對幾百萬名猶太人,慘無人道屠殺的歷史, 至今仍不時於媒體播放或成為電影的題材,屢屢賺人熱淚。 世界有 28 國設立 Holocaust 博物館,光是美國內地就有約 40 處 Holocaust 博物館。
視我如己出的 80 歲賢人 Stan Ostern , 与他太太 Edie Ostern 是我們於美國 Santa Barbara 的父母親。 我們常常從美國北部,一路開車南下經歷三天,就是僅為了看這兩位 Holocaust 死裡逃生的歷史人物 与親人。
於年紀僅 7 歲 時,Stan 全家遭納粹追殺,祖父母為了保護這位可為家族傳宗接代的人,精心巧思安排他与 其他被追殺的猶太人,躲在一個不見天日的地下室。
這改裝過的地下室原本僅能容納 12 人, 後來卻超收共留了 35 人。 Stan 最近接受媒體訪問時說:“回憶當時記得最深的就是 hunger (肚子餓)." 因為,一個原本要給10 多人吃的食物量,變成要分給 30 多人, 所以每人每一天幾乎僅食一餐, 飢腸轆轆是家常便飯。
在日日如年的黑暗裡,除了吃不飽的強烈 hungry 感覺外,僅存的是 fear (恐懼)情緒了。 他們害怕納粹哪天發現,地下室別有機關的暗室裡,原來還有一批沒有殺絕的猶太人。 驚恐自己被殺害的情緒,不時抽痛 Stan 魂魄。 whisper [ˋhwɪspɚ] (小聲說話) 是當時共一室的 35人,唯一的表達方式。年幼的 Stan 雖然幸運地活著,但卻須時時刻刻戒慎,他的生命可能消失於來不及眨眼的須夷間。
1945 年 二次大戰結束後, Stan 在黑暗裡渡過如蜉蟻人生兩年後,終於躲過了 holocaust 。當他再見天日時,已經是一個瘦骨如柴的 9 歲小孩。 天真的孩子,經歷生死關頭後,僅想到 "真好,我又可以有東西可吃了!”
隔年,在不識英文的情況下,他與一群猶太小孩被送往美國,重新人生。 後來,他苦讀苦學終成醫生。
Stan 說後來他才發現, 當時許多閃躲Nazi (納粹)追殺的猶太人,許多身邊也多帶著 Cyanide pill (一種含有劇毒的氰化物),必要時服用,以免受 Nazi 恐怖的折磨。
以下是 Stan 接受媒體訪問的內容 : The Bunker [ˋbʌŋkɚ] (地下碉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